9月11日,海南省琼剧院大型原创琼剧《黄道婆》将亮相临港演艺中心,参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,9月19日将在艺海剧院上演,在黄道婆的故乡上海与第二故乡海南之间,续写跨越八百年的文明对话。
《黄道婆》
主办方表示,巡演不仅是琼剧首次参评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,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前夕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化活动。在上海黄道婆纪念公园,《黄道婆》剧组携主演、非遗传承人及专家学者以“精神溯源、非遗活化与文化预热”为主旨,以琼音致敬先贤,以织艺对话古今,开启沪浙巡演首场文化活动。
海南省琼剧院院长杨济铭以“一梭一线织文明”为引,追溯黄道婆“崖州学艺、松江传技”传奇人生。在黄道婆纪念公园苍翠古木与仿古建筑环绕下,剧组以一场极具仪式感的“双非遗”演出致敬历史。黄道婆饰演者林川媚以醇正海南话诵读琼剧《黄道婆·岁月回眸》,剧组集体演唱海南民谣《人间有个黄道婆》,琼音黎调与江南风土交织相融,以声为线、以心为梭,织就连通沪琼两地的文化图景。
《黄道婆》在上海黄道婆纪念公园
在技艺对比区,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俯身腰织机前,双手如梭、彩线翻飞,黎锦的蛙纹与吉符在经纬间渐次浮现,另一侧,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传承人脚踏三锭纺车,纱锭飞转、棉线轻曳。
琼剧《黄道婆》讲述宋末元初,松江黄四娘漂泊崖州,拜黎族峒主为师,苦学织锦,与木匠宋五哥携手创制二锭纺车,三十余年如一日,种棉授徒,终使崖州布远销四海,被尊为“黄道婆”。此时童年挚友千里寻来,泣诉松江百姓衣不蔽体、织坊凋零。黄道婆决然辞别崖州亲人,怀抱棉种,重返故土,重燃江南棉业之火。
在林川媚看来,黄道婆的心路并非简单的学艺与回乡,而是一部以爱为核、以痛为火、以使命为归的灵魂史诗。黎族同胞与五哥赋予的大爱成为她生存与创造的根本动力,“她将个人思念升华为普惠天下的技术革新,最终以回归江南、传播文明的方式,完成对两个故乡最深沉的回报。”
“舞台上的黄道婆从她曾经学艺传艺的海南,再次回到故乡上海,堪称文化回家。”学者吕珍珍认为,黄道婆从松江到崖州,又从崖州返回松江,与情同骨肉的黎族养父母和姐妹、心上人等人相遇、相知、相伴和分离的经历,既是不同地域、民族的文化交流、融合、传播的缩影,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的艺术写照,“剧中,黄道婆想要返乡却难以割舍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的黎峒人,她的义母、黎峒首领拜雅以‘海角天涯心相随’宽慰黄道婆,更以‘若非我儿多精巧,崖州好棉有谁问’肯定黄道婆返乡的意义,并赠送吉贝棉籽,鼓励她将擀弹纺织的技术和优良棉种,这种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和强烈情感的场景,以小见大地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。”
本次《黄道婆》巡演,海南省琼剧院以“黄道婆文化回家”为核心脉络,形成“展演+交流+科普”全维度传播矩阵。9月11日上海演出后,9月16日《黄道婆》将亮相浙江温州大剧院,参演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,这是琼剧时隔十年重返中国戏剧节舞台。9月19日,《黄道婆》上海艺海剧院专场演出将作为本次巡演的压轴大戏,进一步拓宽琼剧在上海的传播边界。现场文化展示区依旧亮眼,呈现海南自贸港风貌、黎锦非遗魅力、特色文创。
在杨济铭看来,白玉兰奖、中国戏剧节等国家级平台,是检验戏剧艺术水准的“试金石”。琼剧作为海南本土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以《黄道婆》为载体站上这些高规格舞台,既能让全国观众领略琼剧的独特韵味,更能让剧种知名度与剧目影响力实现质的提升,“巡演超越艺术本身,延伸至非遗保护、文旅融合、教育传承等多个领域,以沪琼两地的文化对话为起点,建立起长三角与海南自贸港的文化交流通道。”
巡演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指导,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、海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盈利网,海南省琼剧院承办,海南省戏剧家协会、海南艺术职业学院、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。
思考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