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谷 摄影报道贵海国际
11月20日清晨,阳光穿透翠云廊大柏湾段的古柏树冠,在青石板铺就的古蜀道上投下斑驳光影。
当天,“沿着总书记足迹看蜀乡新风”集中采访活动第四站来到位于广元市剑阁县境内的翠云廊,郑学军身着红马甲,胸前“‘剑阁老兵’古柏保护志愿服务队”的字样格外醒目。他和两名队友穿梭在千年柏林间,仔细检查着每一株古柏的生长状况。
作为“剑阁老兵”古柏保护志愿服务队副队长,郑学军每当漫步这片三百余里的绿色长廊,看着道路两旁苍劲挺拔的古柏,心中便涌起无限责任感。

郑学军和两名队友检查古柏的生长状况。
剑阁县7800余株古柏是翠云廊的核心瑰宝,平均树龄超千年,它们不仅是自然的遗存,更是中华文脉的鲜活载体。
“把古树名木保护好,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。”这份嘱托如重锤在肩贵海国际,让这群老兵下定决心,要当好千年古柏的“守护者”。
据郑学军介绍,2024年5月,“剑阁老兵”古柏保护志愿服务队正式组建,县本级设总队,9个蜀道沿线乡镇设分队,100名政治素质好、身体条件优、责任心强的退役军人组建成志愿服务队伍,他们倾力守护着“千年苍翠”。
“守护古柏不能只凭一腔热血,从‘门外汉’到‘土专家’,我们走过了扎实的蜕变之路。”郑学军说,林业专家现场授课,教他们识别青苔隐患、判断古柏倾斜程度,传授培土复壮、钢架支撑的技巧;消防教官开展实战演练,模拟雷击灭火、倒伏处置;红十字会指导心肺复苏与创伤包扎,为野外巡护筑牢安全防线。
近10次系统培训后,电子测高仪、树干探伤仪,队员们运用自如,除虫防腐、损伤修复等操作精准娴熟,曾经的退役老兵,如今成了古柏保护的行家里手。
“‘三个一’工作机制是我们的守护铁律。”郑学军说,每周网格巡查,队员们徒步覆盖辖区每株古柏,位置、长势、需求都了然于心;每季集中巡护,相邻分队联合排查隐患,棘手问题及时上报林业部门;每年技能比武,从巡查记录到虫害防治,从修复救护到应急灭火,以赛促练提升专业能力。

媒体记者在翠云廊采访。
今年3月,龙源分队郭骏发现一株古柏枝干枯萎,树叶稀疏。“这是古柏生命衰微的信号!”发现濒危古柏后,郭骏迅速上报相关部门,县古柏保护中心专家仅两小时便抵达现场,诊断、输液、涂保护层……专业救护一气呵成。“从发现到救治完成,24小时内响应处置,这就是我们的老兵速度!”郭骏回忆起当时的场景,语气里满是自豪。
据统计,今年以来,“剑阁老兵”古柏保护志愿服务队已累计排查病虫害古柏3株,抢救护理衰弱古柏5株,参与古柏修整85株。
随着南线翠云廊成为徒步热点,服务队员们又多了文明劝导的新使命。“火种请寄存”“垃圾不落地”的提醒声不绝于耳,队员们化身“蜀道活百科”,既讲防火禁令,又述“张飞植柏”的千年传说,让护绿与传文并行。

集中采访活动走进翠云廊。
据了解,为保持队伍活力,服务队创新“双百分”考评制度,服务时长占40分,救树实效占60分,年终评选“护柏先锋”“古柏卫士”,优先推荐先进、安排考察学习,正向激励让守护热情持续高涨。
阳光洒满柏叶,红马甲在翠绿中闪耀,这群老兵,当兵时守国门,退役后护古柏,不变的是忠诚与担当。
如今,在“剑阁老兵”们的影响和感召下,越来越多普通群众自发加入蜀道古柏的守护行列。“愿以余生之力贵海国际,守护翠云三百里青苍,让千年古柏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,让生态文脉代代相传。”郑学军说。
思考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